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鬼才”宋雨桂的画好在哪里?(3)

来源:美术文献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更为巧合的是,与这种内在文化逻辑相吻合的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中国。一时之间,新的外来知识与内在的社会逻辑完美结合在

更为巧合的是,与这种内在文化逻辑相吻合的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中国。一时之间,新的外来知识与内在的社会逻辑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推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走向现代的理论话语。

于是,彼时之中国美术界普遍将抽象视作“现代”。具体到画面的表达,这种现代性往往表现为画面语言脱离主题的自由表达。那么,沿着这个思路面对宋雨桂的“乡水篇”,就会发现他正是遵循类似的认知逻辑展开了探索。那些看似与山水无关的抽象性花卉作品,与“乡水篇”的语言相似性,恰恰体现了画家潜在的现代性认知:可以脱离主题让语言独立存在的创作,具有一种艺术史的现代价值。

▌《魁幻》 96×89cm 纸本水墨设色 1995年

▌《睡仙图》 85×68cm 纸本水墨设色 1997年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方式,很多画家都致力于形式语汇的独立性乃至完全抽象的探索。身处如此时代潮流之中,抽象显然更容易体现出革新面貌,因为语言独立的极端就是完全抽象。

然而,宋雨桂并没有选择这么极端的“方案”。相反,他试图将现代性的语汇回溯到中国的传统图像,并选择了他熟悉的北方山水来实验自己全新体验。

此时,一令人意外的结果出现了,原先相对人物画难以走进现实的山水画,反而具备了一种优势:因为人物画具有很强的再现性,所以与强调语言独立的“抽象性”结合,自然是困难的。但山水画的传统并不重视再现性,其描绘形象往往只是一种程式化构成,而非规定性的“再现”。甚至,古人在既定程式中的皴擦用笔,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抽象化的语汇。于是,宋雨桂在山水画中进行的抽象转化,为我们带来了意外收获:一种抽象化的语言运用与传统笔意的结合,集中体现在“乡水篇”的系列作品中,并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意外”,在展览中将抽象性作品与乡水篇加以并置,试图揭示它们背后的“问题”:从1980年代乃至整个20世纪以来,怎样的中国画才是现代性的?或许,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却蕴含在类似宋雨桂这样的探索之中。无论如何评判这种探索,我们都无法忽视一点:这类作品已然成为时代命题的实验场。

▌ 长跋作品:三重关系中的“宋雨桂”

展览的第三个单元,选择了一批有着较长题跋的画作。因为宋雨桂留下的文字材料较少,所以这些画作中的长题就显得格外珍贵,能直观地显现他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心情感。

▌《雨荷图》 158×468cm 纸本水墨设色 1989年

▌《仙人居》 50×67cm 纸本水墨设色 1999年

▌《丹霞峰》 67×13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5年

这些作品中的长篇题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记录他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比如说去了哪里、有着怎样的感触。这是一种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看到画家与他的描绘对象的“交互”。其二,记录他对古代画论的认知性讨论,其中既有他学习传统的认知体验,也有他的自我认知以及与历史的“交互”。任何一个人,都不是横空出世,都会带有他所接触到的“成为自己”的“历史知识”——从历史中获取的知识,往往塑造了我们观看世界、观看自然的方式。作为一个画家,宋雨桂所获取的知识,直观体现在他对古代画论的理解和解读中。其三,记录了画家人际关系网络的题跋,比如徒弟帮他搬家、和某人一起吃饭等。这些记录非常有趣,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

从某种角度看,希望用这样三类长篇题跋的作品,立体展现一个作为画家主体的“人”的形象:他与描绘对象的关系、他与专业历史的关系、他与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人的关系。或许,借助于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我们才更能清晰地看到这些画作背后的主人——似乎未曾远去的“宋雨桂”。

展览信息

展览:斯人未远去 — 宋雨桂艺术纪念展

展期:2020/9/30- 2020/10/13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策展:杭春晓

往期内容推荐

“传统的复活”,复活的是什么传统?

不负中秋不负君

紫砂壶的内在价值—工艺之美

近现代艺术大家作品中表达的“江山多娇”

墨的发展史:一抹黑色,成就了书画艺术独特风格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zonghexinwen/2020/1016/579.html



上一篇:名家荟萃!庆祝特区40周年美术展在深开展
下一篇:“大美工艺匠心育人”百年海派工艺美术教育文

美术文献投稿 | 美术文献编辑部| 美术文献版面费 | 美术文献论文发表 | 美术文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术文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