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我国失独家庭问题研究综述基于年的研究文献(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二是“风险社会”影响论。王娟娟等(2016)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导致失独家庭问题产生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他们通过对1990年和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
二是“风险社会”影响论。王娟娟等(2016)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导致失独家庭问题产生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他们通过对1990年和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生育一个子女和生育多个子女的家庭,其子女死亡的风险是同样存在的,最终都可能导致无子化结果。慈勤英(2015)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换算出2010年约有7.6万独生子女死亡,又据该年30岁以下死亡人数为94.82 万人,得出独生子女死亡人数仅占该年30岁以下死亡人数的8%。李欢欢等(2014)认为,我国正面临着诸如食品安全问题、交通事故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诸多社会风险,这些都加大了失独家庭存在的风险性。蒲俐虹等(2013)从社会风险角度提出,失独家庭的出现与风险是否发生、何时发生、发生后的结果都有关系,其中充满不确定性。
学界在失独家庭形成原因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直接影响到其对失独家庭问题解决策略的建议,这一点我们从本文第四部分“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对策”中也可以看到。随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已宣告退出历史舞台,但随着生活成本、生活观念的改变,新生代父母自主选择只生育一孩的将不在少数。换言之,计划生育政策对导致失独家庭出现的制度性影响虽已消除,但失独家庭并不会因此完全消失。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社会系统中导致失独家庭出现的风险和威胁应成为社会共识。
三、失独家庭现状
(一)失独家庭数量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不同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2010年,我国15-30岁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为7.6万人①阳光报.陕失去独生子女家庭4000多个 全国超百万家庭[EB/OL].http:///a//。《广州日报》曾报道,内地每年会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应该超百万个②广州日报.内地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者家庭 全国超百万个[EB/OL].http:///mainland/detail_2012_05/09/14 _0.shtm.。这是目前学界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而杨支柱(2012)指出,《广州日报》的数据统计口径是父母已丧失生育能力同时其在独生子女死亡前又没有其他孩子的一类,这是最痛苦的一类失独家庭,最保守估计,这类失独家庭在250万个以上。他还根据相关比率和基数换算出我国已有或将有约1500万个家庭已经或将要蒙受失去独生子女的痛苦。这是目前学界对失独家庭规模的最大估算值。易富贤(2012)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届时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陈恩(2013)根据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生命表推算,截至2010年,广义的“失独家庭”规模为851.7 万,狭义“失独家庭”规模为63.5万以上。周伟等(2013)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出:截止到2010年,全国失独家庭有241.26个,其中农村失独家庭为158.57万个,城镇为82.69万个;2010年全国农村49岁以上失独父母为55.3万人,城镇为26.8万人;到2030年,农村49岁以上失独父母为85.1万人,城镇为57.2万人。
目前学界对失独家庭规模的估算大体在100-1000万户之间,其差距甚大。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不同学者由于其对失独家庭的概念认定有别,从而其统计口径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于不同学者用以估算的基准数据以及估算方法也有所不同。但不论何种估算结果,均可由此看出,失独家庭的存在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只不过由于估算数值差距悬殊,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数据的可信度会被消解,问题的敏感性程度可能随之降低。客观来说,失独家庭的规模究竟多大,对于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帮扶工作开展思路的确定都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开展全国范围的失独家庭分类数量摸查,以提供精确的不同类别失独家庭数据,为政府制定相关帮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失独家庭生存现状
绝大多数文献都对失独家庭生存现状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目前该领域研究最为集中的部分。综合多篇文献,笔者认为,失独家庭的生存现状主要可概括为:经济贫困,社会支持力量不足;身体素质下降,疾病增多;心理脆弱,负能量感强;双重排斥,社会融入不足;家庭结构缺失,婚姻关系不稳定;养老忧患,老无所依,老无所医;等等。
向德平等(2015)认为,失独家庭面临贫困化、边缘化、老龄化等多种风险,其抗风险能力不足,社会支持体系断裂,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特征。郭宏斌等(2014)通过对黄山市屯溪区57户城乡失独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失独家庭普遍经济困难,失独家庭父母普遍出现体质下降、精神抑郁等症状,其日常生活无规律,在人际交往中敏感自卑,不愿意进行人际交流,养老保障缺乏,生活无人照料。方曙光(2013)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了合肥市区400户失独家庭,发现月纯收入在501元-800元之间的占到63.2%,78.8%的失独老年人其社会交往对象仅限于家庭成员,失独老年人对当前生活现状不满意的比例高达92.1%,失独老年人面临着社会关系断裂、生活困难、缺乏社会保障和相关社会支持等困难,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北京大学人口学研究所课题组等(2011)在辽阳市的调研发现,独生子女夭亡给其父母和家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精神打击、身体打击、养老风险,并且,孩子夭亡父母会经历一系列坎坷的心理历程。赵仲杰(2009)基于北京市原宣武区的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出,独生子女死亡使其父母精神痛苦,容易导家庭关系破裂或解体、家庭养老支持丧失或弱化、父母的老年生活质量没有保障。吴士勇(2008)通过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贫困现象很严重,这些家庭已成为当地困难程度较高的群体。徐继敏(2007)通过研究发现,失独父母易自行封闭,其患病或死亡的比例明显增大,且还存在领养子女的新问题。张程赪(2006)收集了广东省韶关市32例独生子女遭遇意外事故的案例,并通过量表测量发现,独生子女遭遇意外事故易使相关人群出现较严重的抑郁或焦虑情绪、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精神病态。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1/0708/804.html
上一篇: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
下一篇:我国养老机构研究回顾与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