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农民画家熊庆华:画不完家乡 说不完乡愁(2)

来源:美术文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他对一切视觉传达的东西都感兴趣,如今最大的支出是摄影,买了多种顶级相机和镜头。他还买了无人机玩航拍,想从天空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 郭宇宽

他对一切视觉传达的东西都感兴趣,如今最大的支出是摄影,买了多种顶级相机和镜头。他还买了无人机玩航拍,想从天空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

郭宇宽曾问熊庆华要不要来北京发展,熊庆华说还是喜欢乡村的环境,他在城市里很迷惘,走在街上会迷路。“这个地方是我创作的根。”他缓慢而又慵懒地说,只有住在这里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天天想如何画画。

熟悉的乡村生活和快乐的童年记忆成为熊庆华创作的源泉。当过放牛娃的他,牛成为他画作里频频出现的元素。儿时游戏的场景也常常成为他画作的主题。

付爱娇不再出去打工,人们羡慕她,总算熬出了头。在旧屋二楼的卧室里,床头墙壁上有一张付爱娇穿着婚纱的巨幅画像,这是2004年、2005年妻子在外打工时,熊庆华陆陆续续画完的。“因为我们结婚时没有拍婚纱照,她就老要我补拍,我一直不肯。”于是他就在墙上画穿着婚纱的妻子。

熊庆华的微信名叫“熊熊火”,因为觉得自己脾气暴躁。他还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头像,像一团火,定做之后挂在屋前。

熊庆华从2008年开始有计划地创作,一年创作5幅至10幅画。2010年后,他开始要求自己一个月保持创作4幅画的频率,目标是一生画2000幅油画。

他现在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多吃饭,大概9点开始画画,一画就到晚上10点。他觉得自己在绘画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他说:“要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辨识度非常高,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啊,这是熊庆华的画。”

一进永长河村,远远就看到,白色的栅栏围着一小栋精致的欧式风格建筑,尖尖的角,朱红色的屋檐,绿色的屋顶,还有喷泉、雕塑,这就是熊庆华的画室——涤渡。1976年出生的熊庆华是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永长河村村民,在这个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的村庄里,他差不多是唯一留守的青壮年。他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整天在家画画。在此前的30多年里,熊庆华一直被认为是个另类。但如今大家开始叫他农民画家,最贵的一幅画卖到了12万元。今年6月,他的第八个画展又在北京举行。痴迷画画的农村娃在永长河村,熊庆华自小就是个“名人”。乡亲们都知道,熊家有个喜欢画画的儿子。曾当过村小学校长的周后龙告诉记者,那时候没有正式开美术课,熊庆华很有天赋,无师自通,画画有板有眼。初中开始有了美术课,熊庆华的绘画作业每次都是“甲”,经常得到表扬,他也沉迷其中。16岁那年,熊庆华辍学,除了做些简单农活,一有时间就关在屋子里画画。“别人的孩子要么在家种地,要么外出打工,你待在家里不晓得搞些么事。”家里人开始不理解,幸亏父亲熊光元还比较支持,掏钱给他买画画用的材料。1999年,熊庆华成了家,妻子付爱娇起初对丈夫画画的事一无所知,知道后一度对他崇拜不已。家里虽然很清贫,还是挤出钱来给他买画画用的材料。随着孩子出生,付爱娇越来越希望丈夫能出去打工挣钱。2003年,付爱娇独自去深圳打工。随后,熊庆华也第一次离开仙桃,在深圳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打工。他说:“我非常恐惧过这种生活,即使饿死,也不要在这种流水线上上班。”干了3天,他不辞而别。2006年,熊庆华第二次离开仙桃,带着作品来到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深圳大芬村,没想到被画廊老板以“基础不行”为由拒绝。一直梦想成为伟大画家的熊庆华,心理遭受打击。那天晚上,熊庆华去厂里接妻子。回出租屋的路上,付爱娇提出了当时最低的要求:“坚持一年,我们一起回去。”可没多久,熊庆华还是回到仙桃,在镇上做了一名送奶工,早上工作两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画画。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短板,熊庆华订了一些美术杂志和画册,如饥似渴地学习,苦练画功。生活中,他善于发现,捕捉细节,一有灵感立刻投入创作。熊庆华的原创画多以写实为主,描绘乡村风土人情,画一些自己家门口的风景和人物。在他的画里总能看到一些儿时的回忆。经过积淀,熊庆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现在主要以画油画为主,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动感,有张力,乡土气息特浓。”网上卖画获关注2009年,在深圳做设计师的初中同学雷才兵回乡造访,成了熊庆华一生的转折点。美院毕业的雷才兵对熊庆华的作品惊叹不已,拿着相机起劲地拍。在他看来,熊庆华的画贴近现实,“又不是纯写实,而是经过了提炼、夸张”。之后,雷才兵在论坛上发帖,上传熊庆华的作品。两三个月后,熊庆华的画受到网友称赞。从未接触过网络的熊庆华,世界像是被打开了。他看到了希望,加紧创作。为了拍画传给雷才兵,他花1000元买了人生第一部相机。2010年,他卖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批画,共5幅,每幅卖了1000元。收到卖画的钱,他买了台电脑,开始自己发帖卖画。网上的作品吸引了他后来的策展人郭宇宽。郭宇宽对那些画“过目不忘”,从北京一路南下,寻到熊庆华。在熊家,郭宇宽把身上的钱都掏了出来,以5000元一幅的价格买了几幅。他告诉熊庆华,以后每个月买他一幅画,并且给他5000元工资。他认为,熊庆华的天性里有着诙谐乐天的部分,“在穷成这样的情况下创作,他不是愁眉苦脸的,是自得其乐。”2015年1月,熊庆华的第一个个人画展在北京举办,他开始被很多人关注,也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渐渐地,有人叫他“中国毕加索”,但是熊庆华却说:“大家这么叫我,我很高兴,可我想做我自己,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慢慢地,熊庆华的每幅画从起初的1000元涨到6.5万元。他2015年签约画廊后,目前已卖出200多幅画作,有的收藏者甚至来自大洋彼岸。留守农村,走自己的路成名后,除了给自己建了个画室外,熊庆华的生活基本与从前一样,不买车,不买房,也依旧不爱出门。现在,需要什么绘画材料,他都从网上买。画累了,就去做些手工,修理一下喷泉。画室是他自己设计建造的,画室外面挂着“涤渡”两个大字,是熊庆华起的,意为在河边画画。他对一切视觉传达的东西都感兴趣,如今最大的支出是摄影,买了多种顶级相机和镜头。他还买了无人机玩航拍,想从天空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郭宇宽曾问熊庆华要不要来北京发展,熊庆华说还是喜欢乡村的环境,他在城市里很迷惘,走在街上会迷路。“这个地方是我创作的根。”他缓慢而又慵懒地说,只有住在这里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天天想如何画画。熟悉的乡村生活和快乐的童年记忆成为熊庆华创作的源泉。当过放牛娃的他,牛成为他画作里频频出现的元素。儿时游戏的场景也常常成为他画作的主题。付爱娇不再出去打工,人们羡慕她,总算熬出了头。在旧屋二楼的卧室里,床头墙壁上有一张付爱娇穿着婚纱的巨幅画像,这是2004年、2005年妻子在外打工时,熊庆华陆陆续续画完的。“因为我们结婚时没有拍婚纱照,她就老要我补拍,我一直不肯。”于是他就在墙上画穿着婚纱的妻子。熊庆华的微信名叫“熊熊火”,因为觉得自己脾气暴躁。他还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头像,像一团火,定做之后挂在屋前。熊庆华从2008年开始有计划地创作,一年创作5幅至10幅画。2010年后,他开始要求自己一个月保持创作4幅画的频率,目标是一生画2000幅油画。他现在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多吃饭,大概9点开始画画,一画就到晚上10点。他觉得自己在绘画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他说:“要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辨识度非常高,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啊,这是熊庆华的画。”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0/0812/469.html



上一篇:民国时期美术文献资源整理工作现状及建设<sup
下一篇:孙丰:折翼天使的守护人

美术文献投稿 | 美术文献编辑部| 美术文献版面费 | 美术文献论文发表 | 美术文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术文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