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三、“讲话”再次明确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研究方向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担当,但光有历史担当
三、“讲话”再次明确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研究方向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担当,但光有历史担当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础上,寻找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免迷失了研究方向。其实,任何社会变革都有其指导思想的引领:古希腊哲学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引领,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引领,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引领。中国近现代史已经并且将继续证明,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引领。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最终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明智抉择。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脱离时,我们就会犯指导思想上的错误,由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当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特别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以此为指导思想,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当我们把改革开放出现的重大实践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不断地、紧密地结合起来时,“中国问题”“中国难题”被不断攻克和解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现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见,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中国实践,都反复而充分地证明了革命、建设都必须有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当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更离不开居于指导地位的指导思想。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解决当代中国的各种重大现实问题,不仅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选择,而且是面对当今中国社会实际的现实选择。但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也有少数人甚至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人士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辩证地、发展地、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成果,其立场、观点、方法并没有过时,特别是其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仍然适用于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资本主义具体运行特点和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结论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对150年后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具体运行机制做出完全准确的判断。如果非要这么做,那是苛求于前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因此,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教条主义,也不能实用主义。如果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个别论断”,或“断章取义”,我们就会思想僵化甚至发生失误,这样做就会葬送马克思主义,甚至葬送党的领导;如果我们借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的具体的结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失语”“失声”“失踪”[1],这样做我们就会失去方向,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同样会葬送马克思主义,甚至葬送党的领导。
四、“讲话”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三个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具体遵循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习近平同志“讲话”的重点内容。为此,他强调: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上,要把握3个准则,其一是“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其二是“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其三是“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中国性”(特色、风格、气派)[1]。他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其发展规律,否则,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是一句空话。他特别强调:第一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一再证明,任何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必须在继承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其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有3大历史来源:其一是以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其二是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三是以欧文、傅立叶等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同样,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也有3大历史来源:其一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其二表现为对中国古代、近代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借鉴;其三表现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而言,这种继承性、民族性的体现主要是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对此,习近平同志提炼总结了3种资源: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其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鉴古知今”,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其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它主要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1]。如此,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既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又有中华传统文化浸润,还有世界文明成果的滋养;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更能够体现其中国性、先进性、世界性。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1/0708/803.html
上一篇:从文献出版视角看当代沙捞越研究
下一篇:我国失独家庭问题研究综述基于年的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