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文献》征稿要求[05/29]
- · 《美术文献》投稿方式[05/29]
- · 《美术文献》收稿方向[05/29]
- · 《美术文献》数据库收录[05/29]
- · 《美术文献》栏目设置[05/29]
- · 《美术文献》刊物宗旨[05/29]
海外苗族研究文献代表性作品简析(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四、[美]杨道(Yang Dao)《转折点上的苗族》[5] 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老挝苗族难民逐渐移民西方国家的趋势,一部分苗族成为了学者,其中一小部分也成为了专
四、[美]杨道(Yang Dao)《转折点上的苗族》[5]
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老挝苗族难民逐渐移民西方国家的趋势,一部分苗族成为了学者,其中一小部分也成为了专门研究本民族的学者。跟移民澳大利亚的李亚(Gary Yia Lee)、移民美国的杨寇(Yang Kou)等一样,移民法国的杨道(Yang Dao)成为苗族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也成为第一个用西方语言写自己的民族的苗族学者。
20世纪60年代末,在老挝权力正式交接之前,杨道已经踏入了西方社会,他于1972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索邦神学院。1972年至1974年间在老挝皇家政府计划部任人力资源部门主任。1974年4月,老挝国王将其任命为老挝国家政治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不过,自从1975年5月巴特寮胜利执政之后,杨道被迫离开故土,移民至他之前求学的国家——法国。到了西方国家之后,杨道的学术生涯正式开始。1975年,杨道的博士论文《发展中的老挝苗族》(Les Hmong du Laos au Developpment)注Yang,Dao(1975)Les Hmong du Laos face au dé,SiaoSavath.发表,这也使他成为了苗族研究的权威学者之一。他的著作还包括人类学研究、老挝苗族历史研究、苗法/法苗词典、苗族神话传说、教材等。
《发展中的老挝苗族》在1993年翻译为英文,同时也添加了一段有关老挝苗族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状况,即“破碎国家的老挝苗族”。这一新版本重新命名为《转折点上的苗族》(Hmong at the Turning Point)因此而受到了更多的学术关注。
《转折点上的苗族》既是第一本苗族用西方语言写本民族的作品,又是为数不多基于1975年前老挝实地田野调查的著作,因此《转折点上的苗族》有着特殊的学术意义与历史意义。
该书的内容如下:第一章详细地描写老挝苗族特殊的历史与自然环境背景。这一段很清晰地指出了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鸦片市场以及苗族在该市场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是基于1969—1970的实地田野调查的“传统农村经济”民族志研究;以传统的农村民族志为基础,杨道也强调该农村发生的变迁以及国家政策对传统农村社会的影响。跟第二章的民族志形式相比,《转折点上的苗族》的第三章更反映出杨道的博士专业方向:经济与社会发展。跟王富文1989的作品一样,该片段仔细地分析出苗族的经济困境,包括他们如何能避免对鸦片种植的依赖。不过,杨道的作品的第三章实用性较强,他设计了一套合理的发展方法路线来实现老挝苗族的发展目标。他指出,老挝苗族的经济分三个阶段:传统经济、过渡期经济和战时经济。至于苗族的传统经济与格迪斯(Geddes,William Robert)的1976作品《山地的移民:青苗的文化生态学》(Migrants of the mountains: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Blue Miao (Hmong Njua) of Thailand.)[6]有比较价值。同样,与库珀(Copper,Robert)1986的著作《资源匮乏与苗族的反应》(Resource Scarcity and the Hmong Response:Patterns of Settlement and Economy in )[7]做比较有助于反映出不同国家苗族的过渡期经济。不过,在老挝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杨道的书提供的苗族战时经济的作品反而没有第二个,因此是很珍贵的学术资料。
杨道的成果也反映出他的政治立场。他对当时政府行为和“万象协议”的批评涉及到建国过程使各民族及政派达成和解的难处:一个到今天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虽然其重要性是公认的,但是这一本书的不足之处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首先,《转折点上的苗族》没有很强的理论自觉性,他研究老挝苗族的发展过程,但对“发展”这一概念缺乏批判性,也没有很清楚的将他的发展理念置入当时的发展理论话语背景当中。在1993年的翻译发表时,有的学者批评有关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苗族状态的第四章《破碎国家的老挝苗族》太短,也没有表现出对九十年代老挝苗族现状或者学术研究的深刻理解。
五、结语
通过以上几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著名学者的著名作品的简析可以看出,鸟居龙藏与萨维那的研究,学术价值很高,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为自己国家利益服务的研究动机十分明显。相对而言,王富文学术思想比较独立。而杨道的立场与以上三位研究异文化的,相对于研究对象——苗族而言的“他者”学者又不完全一样,作为海外苗族第一位研究本文化的学者,他在完成自己博士论文、撰写专著以及再版修订的过程中,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自己民族的关怀与思考。这些案例都足以说明,阅读任何一部作品都应该放到该文献产生时代、作者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等背景里去理解。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qikandaodu/2021/0708/801.html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达斡尔族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
下一篇:从文献出版视角看当代沙捞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