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馆长访谈|明珠美术馆:突破传统“观看”,构

来源:美术文献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疫情之后,美术馆如何突破传统“观看”方式,开辟公共教育、美育机能和艺术疗愈的新途经?直播盛行的当下,怎样合理发掘“线上”媒介特质,而非盲目跟风?面对变化与挑战,美

疫情之后,美术馆如何突破传统“观看”方式,开辟公共教育、美育机能和艺术疗愈的新途经?直播盛行的当下,怎样合理发掘“线上”媒介特质,而非盲目跟风?面对变化与挑战,美术馆又如何保持活力?

日前,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刚刚结束“

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并筹备新展“以花之名”之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就相关问题专访了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

“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览现场

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中的定义:“艺术是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媒介,能够协助引导、规诫以及抚慰艺术品的欣赏者,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疫情时,上海明珠美术馆“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一度暂停,应运而生的线上内容却出人意料的丰富。古籍、中国传统文化的“冷知识”经由新媒体包装和传播,成了特殊时期缓解焦虑的一缕清风。

为“观看”插上“知识”与“思想”的翅膀,是该馆的理念。疫情后重开的美术馆,如何突破传统“观看”方式,开辟公共教育、美育机能和艺术疗愈的新途经?直播盛行的当下,怎样合理发掘“线上”媒介特质,而非盲目跟风?面对变化与挑战,美术馆又如何保持活力?日前,“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就此专访了明珠美术馆馆长李丹丹。

上海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

澎湃新闻:首先请谈一谈疫情对美术馆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影响?

李丹丹:

对明珠美术馆来说,这段特殊时期是一个保持密切外观与沉浸内省的时刻。在疫情之前我们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来不及停下欣赏沿途的风景。在6月28日闭幕的“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是我们在1月18日对公众开放的年度大展,原本有春节不打烊、夜场不停歇的假日陪伴计划,有超过30场配套公教活动等着在展期内为大家献上惊喜。然而突如其来的暂停,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美术馆的意义与作用,思考艺术在特殊时期的价值与形态,思考人文关怀在生命攸关的时刻怎样才能直抵内心,成为照亮前路、坚持前行的温暖与力量。

当现实世界愈加严酷,艺术人文之光愈加令人感到美好欣喜。因此虽然从1月24日除夕被迫闭馆,我们很快调整策略,协调各方资源素材,在2月2日(年初九)率先开启“PAM在线|”品牌项目建设,通过丰富多元的主题策划与高效执行,把线下展览与活动搬到线上,坚持每日更新内容话题,平衡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在抗疫特殊时期力争发挥美术馆独特的文化艺术与公益力量。

闭馆50天,我们除了不间断的线上发布挖掘艺术人文内涵,回顾梳理当前与往昔展览活动的脉络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在集思广益、探讨调研,为后疫情时期的美术馆发展方向开拓寻路。人与人的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艺术的关切,一切都在发生,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践行美术馆的公益属性、美育机能,调研馆校联动线上化的可行性,摸索在线主题艺术课的实现度,沟通跨领域互通的协作可能,关注新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探讨纸上出版“永不落幕的展览”等等。因为危机,更触发了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探寻,从而拓展创新的思维、视野与实践。

“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明珠美术馆在3月初作为慈善捐助联合发起机构之一,积极参与“风雨同舟”艺术抗疫慈善拍卖。此次为期三天的线上拍卖获得众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支持,共筹集善款逾千万元。这些款项全部通过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直接采购防疫物资,定向捐助给疫情区的80所学校。

明珠美术馆在3月14日恢复开馆,线上发布持续进行,线下活动也随形势逐步重启。我们很高兴看到,闭馆期间的积极行动与沉淀思考发挥了效力。明珠美术馆微信的线上关注及阅读人数持续上涨,扎实有料的系统化原创内容受到不少专家学者、观众读者的好评。线下观展人数也稳步回升,5月至6月增长明显,尤其在国际博物馆日、母亲节、儿童节、端午节这些节假日,我们为线上线下的观众精心策划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现场观展至“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闭幕前已趋近疫情前的景况。这些正面反馈给了我们更多信心与动力,在未来持续打造理想中“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网址: http://www.mswxzz.cn/zonghexinwen/2020/0801/431.html



上一篇:美术研究|晚清时期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
下一篇:邓向阳著《中国红色美术史》献礼新中国成立7

美术文献投稿 | 美术文献编辑部| 美术文献版面费 | 美术文献论文发表 | 美术文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美术文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